祖山,
山势跌宕,峰峦陡峻,
石奇谷幽,姿态万千。
游走在山谷间,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
心情不自主的像这泉水一样愉悦了,
清澈的山泉水滋润着祖山的生命,
一汪汪清澈的小潭仿佛一颗颗碧玉散落在山间,
和着梵音欢喜的你追我赶着。
李晓松老师用感情的笔墨诠释着祖山山水的灵魂,
清凉、静美,不染一丝尘埃......
写生系列作品:
望海禅寺一隅46x24cm2017年
望海禅寺46x24cm2017年
写祖山木寨46x24cm2017年
遥望王母峰46x24cm2017年
祖山画廊谷46x24cm2017年
祖山望海禅寺雨意图之一46x24cm2017年
祖山望海禅寺雨意图之二46x24cm2017年
祖山望海禅寺雨意图之三46x24cm2017年
祖山写生作品之一46x24cm2017年
祖山写生作品之二46x24cm2017年
祖山写生作品之三46x24cm2017年
祖山写生作品之四46x24cm2017年
祖山写生作品之五46x24cm2017年
写生,永远是艺术家们研究、实践不完的课题。
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写生是要有独特的思维和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其完美呈现的过程。这也是画家必须走进自然,所谓行万里路,亲身实践「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一片山水即一片心灵世界。山水写生便是要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感受和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状貌引入到自己的遐想空间,加以摹化。让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通过笔墨融化于自身情感当中,在记忆中想像、加工。理性概括和感性抒发相结合,移山挪树,自在取舍,既源于生活,又主客观结合。
黄翁曾说:「写生之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
深以为此。每次带学生外出写生,总看到有人面对自然景象无从下笔,或是画面零乱,见什么画什么。一是画面把控和整合能力不足,欠缺对景象的取舍。二是功力不到,山石、树木的皴法和安排缺少规律。偶有佳处竟是意外获得、偶然为之,不能从根本上得其法。画要笔笔写出,笔与墨合,虚与实相生,墨运才能生动,气韵中含有古意,这源于画家对古画的理解和临摹的基本功。倘若功力不够,速写用笔(笔无弹性),横拖竖拉,远观虽浮华眼前,近看却失笔性本意,画面呈现浮笔烂墨,即黄翁所讲的「猪墨」,此为画之大忌。
山水写生要在随和的大势中求变化,强调个性化、符号化、规律化,但不能脱离山水画的大理,也不能摆脱山水画的大规律。笔墨的干湿浓淡、皴擦点染、纵横交错、虚实变化,永远是在矛盾对立中求统一和谐。干和湿的交融,浓和淡的互破,虚和实的相生,纵和横的和谐,皴、擦、点、染的结合,也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特有韵味和笔墨效果。非道中人难以明白其中的奥妙和精神。仅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
山水写生,各个画家都有各个画家的办法,观察景象的视角不同感受就不同,内心对景象的理解当然也不尽相同。喜欢哪类风格、选择哪种类型去表现也不必拘泥于前人法度,但最终要与自己的个性、兴趣相吻合,充分发挥各人创造力和想像力。艺是自我,画贵自立。山水画就是以总和美为大美,意境美为最高。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哲学性、包容性和它特有的内在人文精神,经过不断演变和传承形成了庞大的文化脉络,历代画论中都有规律性的东西可遵循,艺术家们都在努力地从中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写生者,需性灵也。
学会用感情的笔墨,把自己对自然景象的感想发挥到极致,澄怀忘虑,物我冥会,骨法用笔,体味东方绘画之神髓。画外有话,灵心自悟。脱离尘垢之念,便能迥出于庸众之上。
李晓松2015年11月26日于京西清卧居
艺术简介:
李晓松,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画家、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李晓松艺术工作室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